骨科外固定支架的基本理论

骨科外架,骨科外固定支架

在骨折的远近段经皮穿针,用金属或超强度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特殊装置将裸露在皮肤外的针尾端连接并固定。应用固定、欠伸、加压方式达到治疗骨折矫形和肢体延长的技术,称为骨外固定技术;用于该技术的装置称为骨外固定支架(外固定器不是复位器,但可借助器械功能辅助复位。)

横向搬移:微创截骨、提压骨块促使远端微循环血管新生,改善血运

外架介绍

外架种类

Ilizarov环形外架(环-螺纹杆-针系统),组合式外架(非螺纹连接杆-针系统),单边外架,泰勒架

畸形种类

成角、旋转、移位、短缩

外架作用

固定、加压、牵伸

创伤骨科常用的外固定器构型

简单骨折及急诊、急救:应选择方便操作和灵活性好的外固定器构型,如组合式外固定器(杆夹式构型)、单边式骨科外固定支架,环式骨科外固定支架构型等。

粉碎性骨折:应选择力学性能好的改良组合式构型或洞孔全环式构型。

有骨缺损的新鲜骨折:应选择力学性能好,功能多的具有骨折固定、骨段延长与加压骨段的全环式与细钢针构型。

伴有皮肤缺损的骨折:应选择可以同期进行骨折固定、骨段与皮肤牵伸的全环式与细钢针构型。

毁损性肢体损伤:应选择稳定性好,具有短缩、固定和便于后期进行肢体延长的构型。

其他复杂情况:如多发伤、急诊时应用的外固定器,或不再适合后期治疗要求时,应更换合适的构型。

矫形外科的构型

截骨加压固定的构型:可根据术者的习惯,选择环式构型或组合式构型。

其他矫形外科的构型:应以Ilizrov环式构型或改良组合式个性化构型为主。

肢体延长的外固定器构型

A1类肢体短缩矫形:可根据术者的习惯,选择Ilizarov环式构型或Bastiani单侧延长器构型。

其他类型的肢体延长:建议采用改良组合式各种个性化肢体延长器构型。

外固定器优缺点

>优点

不破坏骨折端的血运,微创,术后仍可继续调整其作用方向

>缺点 

术后护理困难,易造成针道感染,影响关节活动

外架的应用

外架应用范围

Ilizarov环形外架多用于畸形矫形(也可用于复杂骨折),而组合式外架既可用于畸形矫形也可用于骨折,单边外架多用于骨折。骨折

畸形:骨与关节畸形、软组织畸形,肢体延长

外固定器应用范围及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外固定器是一类用于治疗骨折或与骨折有关的器械。种类繁多,分全环式,半环式或单臂式。应用范围广,不仅可用于长管状骨各部位,各类型新鲜骨折的治疗。还可用于延迟愈合、不愈合甚至骨缺损的治疗,又是行骨延长术不可缺少的器械。

应用时须注意:

熟悉局部解剖,避免损伤大血管及神经。严格无菌操作。穿针部位既不宜靠近骨折端,又不能远离骨折端,对开放性骨折进针处尽量远离创面。穿针时不能捶击骨皮质部分,也不要用快速的风钻与电钻。捶击骨干的皮质部常使骨干劈裂,快速钻则易造成组织坏死。针或钉不宜过粗。

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的条件

1、必备条件

复位、固定、血运、康复

2、固定强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过高的坚强固定:形成了应力遮挡,阻碍了组织与血管再生,造成因血运问题抑制了骨细胞发育与增殖。临床表现为局部骨质疏松,再骨折或骨不连。

平衡的有效固定:骨折在稳定环境下,因组织再生与细胞增殖迅速跨越骨折线,可以形成骨折膜内直接愈合。

刚度欠缺的固定:位移成角,再骨折。

3、差异化刚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如何实现平衡有效的固定,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差异化刚度的存在,以及差异化刚度对骨再生的重要性。

差异化刚度:不同部位,不同类型,不同救治时间,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康复环境,骨折固定的刚度是不同的,动态的。

动态与不同要求我们必须顺应骨再生的生物学环境,荷载变化的生物力学环境要求。

骨折断端要形成一定的应力刺激,应力刺激会促使骨内细胞再生。

如何调整外固定器的刚度?

改变外固定的刚度(控制骨再生)的四种实施方案:

改变力学结构形式

增加(减少)钢针数量

增加(减少)钢针直径

提高钢针的张应力(对钢针拉张)

外固定器穿针原则

外固定器穿针原则

在同一骨折段上至少穿2枚针(全针、半针),标准构型是由至少4枚针组成(全针、半针)。

靠近骨折线的针,距离骨折线2厘米为益。

远离骨折线的针,距离骨折线越远越好但不要进入关节(在同一骨折段上的针距,越大越好)。

应尽量避免穿过肌肉;穿针时应多方向多角度。

需要超关节固定时,要考虑避免出现关节功能障碍。

截骨线与关节器轴心任何时候都必须在一条线上。

钢针的选择

钢针直径和数量,以及钢针种类,不但会影响外固定器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也涉及创伤大小,针孔瘢痕多少,针孔感染率的高低以及局部血供和肢体血运。

在选择外固定器构型的同时,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针对不同部位、不同治疗目的的生物力学特点,以最细、最少的钢针实现有效的稳定。为了使钢针使用规范化,解决初用者选择钢针的困扰,基本选用原则如下:

1、钢针布局

标准化钢针布局,对钢针种类、直径、数量和穿针位置提出了规范化意见。标准化钢针布局,基本符合临床实际情况,可以常规应用。特殊情况时,也可在标准布局的基础上,在合理的位置加穿全针或半针,以保证的稳定性要求。

2、钢针种类与直径

全针:近关节端的钢针尽可能选择1.5~3mm的细直径钢针,或与半针结合应用。

半针:骨干上的钢针可以选择3~5mm的粗直径螺纹半针,尽可能不使用全针。

3、钢针数量

原则上应按照不同部位的标准钢针布局确定钢针数量,但在临床实践中也要灵活掌握,必要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度增加钢针数量,以确保固定的稳定性要求。

骨搬运

胫骨近端截骨术后调整

近端截骨术后7天开始搬移

每天1mm(3~4次)

保持针道干燥;定期复查;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调整搬移速度

胫骨远端截骨术后调整

远端截骨术后10天开始搬移

每天0.6mm(2~3次)

保持针道干燥;定期复查;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调整搬移速度

横向骨搬移术后调整

术后7天开始缓慢牵拉(4~6次/天1mm)

手风琴技术(14天)

控制空腹血糖低于8.3mmol/L(对于糖尿病患者)

预防骨折;常规换药;拆架后佩戴支具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