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外固定架在骨折治疗中的使用方法

骨科外固定架在骨折治疗中的使用方法

(1)进针部位和安装方法

进针部位的选择

不同类型的外固定器对进针的部位往往有不同的要求,但原则是一样的。

首先,应根据进针平面软组织的解剖特点,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和肌腱等。一般选择皮肤和骨之间的肌肉软组织最薄弱处进针,例如胫骨上下端穿针平面(如下图)。

其次,对开放性骨折部位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时,外固定器的安装应便于观察和控制任何软组织损伤,允许施行任何可能的手术(皮瓣、神经血管修复等),使创面的处理、换药、皮肤或骨移植、灌洗等后续治疗在无须调整或拆除外固定器的情况下即可进行,并不影响骨折的稳定。

 

(胫骨上下端穿针平面;图源:中国知网)

2)置针方法:一般要求固定针应离开骨折端4~5cm左右进针,并确保针尖穿透对侧骨皮质固定。

 

(穿针外固定进针角度,在连接之前的∠2与骨干纠正之后的∠3,应相等)

通常先以直径较螺纹针细的钻头钻孔,再拧入螺纹针。在首枚固定针旋紧后,置入同一针夹上的另一固定针时应使用导向器,使2枚固定针在固定架上保持平行。若将2枚不平行的固定针强行固定在支架上,可产生异常应力,导致后期骨溶解,固定针容易松动。

在安装连接杆时,杆与皮肤的距离要合适,连接杆离肢体越近,骨折固定越稳定,但过近则不利于引流和针道护理,一般以2cm为宜。对稳定骨折(横行或短斜形骨折),可对骨折做加压固定,可通过微调固定杆的长度进行加压。对不稳定骨折,针组间不能加压,往往需要外固定器的原位固定,骨折端加压可借助有限内固定或附加其他固定针进行靠拢加压。 

对严重粉碎性骨折或骨缺损,可延伸固定杆以维持原肢体长度,即牵伸固定。

(2)手术后护理与功能康复

术后护理的主要任务是预防针道感染,监督与指导功能康复。保持针眼部位干燥,定时更换敷料,预防针眼渗血和感染。

术后,应抬高患肢30°并垫软枕,有利于静脉、淋巴回流,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麻醉清醒后,嘱患者做患肢踝关节、股四头肌的收缩及足趾伸屈功能锻炼,以减轻和消除患肢肿胀。鼓励患者早期扶拐下地活动,并逐渐使下肢负重。当然,下地应注意范围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患者出院后,应接受严格的复查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外固定器的拆除

无论是骨折的治疗还是肢体的延长,为了避免后期并发症的发生,何时拆除外固定器相当重要。必须结合临床和放射学表现予以考虑,如有无疼痛、骨痂的情况等。在骨折的治愈过程中,如过早拆除外固定器常导致骨折的畸形或再骨折。骨干延长术中,应避免过早拆除外固定器,以免延长区新生骨出现成角、短缩畸形或骨折等并发症。如拆除器后发现延长区骨组织未成熟,可用石膏夹板固定,在延长区未完全骨化前肢体应避免过度负重。

山东君泰安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感谢您进入公司网站:

单边式【腕关节支架】【骨搬移支架】【踝关节支架】【肘关节支架】【骨延长支架等】
组合式【半环形支架】【史赛克组合式外固定支架】【股骨近端架】【关节活动器】【骨盆架】
环型式【全环形支架】【矫形架】【泰勒架】【伊里扎洛夫支架】【哈罗氏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