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使用与分类

今日分享:外固定支架

使用与分类

 

外固定架使用

骨外固定是治疗骨折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在骨折的近心与远心骨段经皮穿放钢针,再用连接杆与固定夹把裸露在皮肤外的针端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新的空间力学稳定体系,以固定骨折。

现代骨外固定概念是指根据应力刺激组织再生与重建理论,在微创原则下,应用体外固定调节装置经皮骨穿针与骨构成的复合系统,治疗骨折、矫治骨与关节畸形和肢体组织延长的技术,简称骨外固定(external skeletal fixation, ESF) ,用于骨外固定技术的机械装置称为外固定器(external fixation, EF)。

适应症

1、开放性、伤口感染的骨折件有广泛的软组织伤、伤口污染严重及难以彻底清创的开放性骨折,伤口已感染的骨折、烧伤合并骨折

2、伤情严重的骨折,多发伤骨折,需多次搬动(输送)的战伤骨折以及批量伤员的骨折,开放性骨盆骨折等。

3、其他方法难以稳定的骨折,如严重粉碎性的骨干骨折,严重粉碎的关节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

4、断肢再植术及伴有血管神经损伤需修复或重建的骨折以及需用交腿皮瓣、肌皮瓣、游离带血管蒂肌皮瓣移植等修复性手术。

5、长骨畸形愈合,骨不连、骨缺损、感染性骨不连或骨缺损,外伤性肢体短缩等。

6、膝关节伸直位僵直,外伤性足下垂等。

禁忌证

1、伤肢有广泛的皮肤病。

2、因年龄及其他因素不能配合术后管理者.

常用骨外固定器

Ilizarov

单侧外固定器

组合外固定器

分类

通常按功能、构型与力学结构分类

功能分类法, 分四类:

1.单纯固定的外固定器,固定前先要整复骨折,骨折整复对位后再安装外固定器。

 

2. 兼备整复和固定的外固定器,如李起鸿的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固定后能进行复位和必要的再调整,以纠正偏差,但是这种外固定器的缺点是灵巧性较差。

3. 骨延长外固定器,这种外固定器具有较灵活的外固定环,可以在轴线上延长或者缩短骨质。

4. 预防、矫正畸形的外固定器,体外连接杆可以超不超关节固定,而且在关节处可以活动,用于关节处瓣痕挛缩的松解。或有效的防治需长时间外固定肢体的关节僵硬或挛缩畸形。

构型分类法,分六类

1. 单边式(亦称半针或钳夹式):这是最简单的构型,其特点是螺钉仅穿出对侧骨皮质,在肢体一侧用连接杆将裸露于皮外的钉端连接固定。

2. 双边式(亦称全针或框架式) :钉贯穿骨与对侧钛组织及皮肤,在肢体两侧各用1根连接固定。

3. 三角式(亦称三边式) : AO三角式管道系统为其代表,可供2或3个方向穿针,多采用全针与半针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多向性固定。

4. 四边式(亦称四边型框架式):外固定器复杂的组合,其特点是肢体两侧各有两根伸缩滑动的连接杆,这种外固定器的稳定性最坚牢,但体积庞大,调整的灵活性也最差。

5. 半环式;特点是可供多高性穿针。这类外固定器有牢稳可靠的稳定性,特别适用于严重开放性骨折和各种骨不连及肢体延长。

6. 全环式:这种类型外固定器呈全环套放于肢体,可实施多向性穿针固定,但不及半环式简便。固定的稳定性和使用的钉与连接杆数目有关。

力学结构分类法

1. 单平面半针固定型:这类外固定器是依靠半针的钳夹式把特力保持骨断端的固定,骨断端的受力为不对称性(偏心受力) ,抗旋转与前后向弯屈力最差,解针可发生变形或断裂。用于不稳定型骨折时,骨折端易发生再错位。但这种单平面单侧外固定器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固定小腿骨折不穿越肌肉等优点。

2. 单平面全针固定型:这类外固定器是钢针穿过骨与对侧软组织,骨断端的受力呈对称性,和单平面单侧固定比较,固定的稳定性有所加强,但抗前后弯用力与扭力的能力仍差,而且钢针穿过肌肉影响临近关节的活动,灵活性也不及单平面单侧固。

3. 三维组合外固定型

4. 联动超关节外固定型

5. 多平面固定型:可提供多向穿针固定,具有良好的骨外固定性,多针固定时,每对针相互交叉成固定的角度,即构成多平面固定型,缺点是外观复杂,面积庞大,较笨重,使用时患者易产生恐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