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骨折外固定支架操作讲解
    股骨干骨折多数是强大的直接暴力导致的,而针对这种骨折的治疗,采用外固定支架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不管是前期急救临时固定还是最终的治疗,都有着他自己独有的优势。

    采用外固定支架系统手术时间短且微创,保证了供血。开放性的骨折经常会被感染,这个时候采用外固定因为骨折位置不需要植入其他固定,有利于治疗感染,即使没有感染,用外固定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而且后期愈合后拆卸方便,不需要二次手术。


    现在常用的外固定支架主要有单臂一体式外固定支架(图1)、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图3)以及环式外固定支架(图2)。单臂一体式外固定支架除了可进行固定骨折端外,可通过骨块搬移,行骨搬移或骨延长,但不便行角畸形矫正。环形外固定器可通过不断变换构型,既可固定骨折端,也可矫正各类畸形。

    外固定是一类为矫形及创伤骨科患者提供治疗的高技术含量的手术操作。因此,对穿骨元件的种类(克氏针、Schanz钉、半钉)所在层面和通道、环的位置以及环之间的生物力学关系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规定,也即标准化。外固定植入股骨时,需考虑其生物力学原则,包括:①穿骨元件(全针、半钉)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②骨段位置控制;③骨段固定刚度控制。以减少钉道松动、感染、骨折端骨不连、骨髓炎、关节僵硬等发生率。


    长骨的外固定统一命名方法( Method for the Unified Designation of External Fixation, MUDEF)使用少数几个简单的符号,为外固定提供了一种全面且便于理解的描述方法,包括穿骨元件的种类和空间定位、穿针的顺序和方向、外固定环的几何形状以及环之间生物力学关系(表1)。

    长骨的 MUDEF是建立在坐标基础上的。借助这些坐标,对四肢的每一节段可以垂直划分为8个等距的基本层面( levels),分别以罗马数字I到Ⅷ来表示。每个层面的横断面被分为大小一致的12个扇形区,类似于钟表盘,各个扇形区分别以通道( positions)1到通道12来表示。骨干的长轴就是每个层面中12个扇形区的中心(图4,图5)。


    在每一个层面中,主干血管和神经被归入一些特殊的区,这些区以字母A、B、C和D来命名。由于存在一些特有的解剖变异,同时考虑由于骨段移位而造成体表解剖结构的改变,所以将与这些血管和神经毗邻的区域视作置入穿骨元件的“禁忌通道”。在12个通道当中,除去禁忌通道之外,其他剩余的通道被视作“安全通道”,可以置入穿骨元件而不会损伤主干血管和神经。在各个层面中以箭头表示的是置入穿骨元件的“参考通道”。参考通道位于邻近的关节活动时软组织位移最小的地方,但并非每个层面都有参考通道,参考通道通常在骨的两侧是对称分布的;例如通道3和通道9,通道1和通道7,通道6和通道12等。可以在确定的参考通道中置入全针,也可以在任何参考通道中的一侧置入半钉。如果参考通道只有一侧(即非对称分布),则只能使用半钉。确定并使用参考通道可避免对重要血管和神经造成损伤;降低穿针诱发关节僵硬和挛缩的发生率;降低针(钉)道感染的发生率。